第一部分 单位概况
一、部门职能职责
我局主要工作职责:1、研究提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研究提出总量平衡、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的调控目标计控政策、衔接、平衡各主要行业的行业规划。2、做好全县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余重要经济总量的平衡和重大比例关系的协调,搞好资源开发、生产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引导和促使全县经济结构合理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机构设置情况
我局为科级全额拨款单位,内设办公室、基本建设投资股、社会发展股等职能科室,核定行政编制29名。年未全局实有133人,其中,在职人员65人,退休人员68人。
第二部分 2016年度部门决算表
(公开表格附后)
一、收入支出决算总表
二、收入决算表
三、支出决算表
四、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总表
五、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
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表
七、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表
八、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第三部分 2016年度部门决算说明
一、2016年度部门决算收支总体情况
(一)收入情况:2016年度决算总收入为4751.05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增加3390.55万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4751.05万元,事业收入0万元,其他收入0万元。
(二)支出情况:2016年度决算总支出为4655.18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增加3319.48万元。其中:基本支出658.65万元;项目支出3816.53万元。
(三)结余情况:收支相抵,年末结转和结余95.87万元。
二、2016年度财政拨款收支决算情况
(一)收入情况:2016年度财政拨款收入总计4751.05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增加3390.55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4686.05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65万元。
(二)支出情况:2016年度财政拨款支出总计4655.18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增加3319.48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4475.18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支出65万元。
(三)结余情况:收支相抵,年末结转和结余95.87万元。
三、2016年度 “三公”经费决算情况
2016年部门决算“三公”经费46.38万元,比本年预算数减少24.62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减少22.33万元,主要原因是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减少大部分开支。其中:
(一)因公出国(境)费用0万元。
(二)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合计12.02万元。其中:①公务用车购置0万元,主要原因。②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12.02万元,比本年预算数减少0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减少23.98万元,主要原因是因为行政机构改革后,原来的商务局、粮食局、统计局、粮食局一起合并到发改局,公务用车辆数减少,管理严格,实行出车审批制,所以节约开支。
(三)公务接待费34.36万元,比本年预算数减少0.64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增加12.15万元,主要原因是因为行政机构改革后,原来的商务局、粮食局、统计局、粮食局一起合并到发改局,各块上上下下检查督查、横向县市联系业务等公务接待多。
四、其他重要事项的情况说明
(一)预决算收支增减变化情况
2016年部门决算收入4751.05万元,为年度预算861.09万元的551.74%,增加3889.96万元,主要原因是下半年临时增加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3071.1万元以及电商平台建设资金、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资金等。2016年部门决算支出4655.18万元,为年度预算861.09万元的540.61%,增加3794.09万元,主要原因是下半年临时增加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3071.1万元以及电商平台建设资金、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资金等支出。
(二)机关运行经费支出情况
2016年度机关运行经费61.53万元。其中:办公费7.15万元,印刷费1.25万元,水费0.83万元,电费19.26万元,邮电费0.21万元,维修(护)费6.99万元,会议费0.91万元,差旅费6.22万元,培训费0.66万元,公务接待费1.24万元,劳务费4.22万元,公务用车及运行维护费5.07万元,工会经费1.27万元,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6.26万元,福利费0万元。
(三)政府采购支出情况
2016年度政府采购17.95万元,其中:货物支出17.95万元,工程支出0万元,服务支出0万元。
(四)国有资产占用情况
截至2016 年12 月31 日,本部门共有车辆9辆,其中:一般公务用车5台,一般执法执勤用车1台,其他用车3台;单价50万元以上通用设备0台(套);单价100万元以上专用设备0台(套)。
第四部分 名词解释
一、机关运行经费
为保障行政单位(包括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运行,用一般公共预算拨款安排用于购买货物和服务的各项资金,包括办公及印刷费、邮电费、差旅费、会议费、福利费、日常维修费、办公用房水电费、办公用房取暖费、办公用房物业管理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以及其他费用。
二、“三公”经费